肝吸虫病是人因食生或未煮熟含华支睾吸虫囊幼的淡水鱼虾而感染,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腹胀及肝肿大。严重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腹水,常可并发胆道感染、胆汁性肝硬化或胆管癌。
该病流行面积广、感染率较高,广州为高发区。典型肝吸虫病比较容易诊断,但不典型病例往往容易造成误诊。现将在我院就诊的不典型肝吸虫病患者1例的情况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1.1一般情况
患者,男,办公室职员,30岁,体型偏胖,年7月3日因“乏力1年,加重1周”入院。体格检查:肋下均未触及肝脾。入院后动态监测肝功能提示:ALT~U/L,AST47~56U/L,Y-GT~U/L。住院期间患者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偏高,余均在正常范围,白细胞总数(9.47~11.2)×/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4%~6.8%,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60~0.64)×/L。腹部B超:肝实质回声致密,后场回声衰减,胆囊、胆总管、脾脏未见异常,结果提示中度脂肪肝。在本院查肝炎系列八项提示:甲肝IgG抗体阳性,甲胎蛋白(AFP)、风湿十二项、病毒全套、多次粪便找虫卵均阴性。
1.2病史
患者长期居住广州,无传染病接触史,无吸烟、酗酒史,无输血史;家族中无肝炎、肝癌等疾病患者。患者长期血脂偏高,未予规律治疗;年5月在我院诊断为“痛风”,一直服用“别嘌醇”治疗。患者以“乏力1年”于年4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肝功能检查结果示:ALT86U/L,AST74Ul/L,血常规正常。结合患者病史及体型,考虑为脂肪肝引起转氨酶升高,予水飞蓟宾胶囊治疗。后分别于年5月、6月复查血常规及肝功能结果示:血常规正常,转氨酶未见明显下降,ALT较前上升,继续给予护肝药物治疗。
1.3治疗
经护肝、降脂、抑制炎症反应等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明显好转,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范围,但转氨酶未见明显下降。为明确诊断,将血液、粪便等标本送广州市中山三院检查,结果显示自身免疫性肝炎七项、粪便找虫卵、吸虫病抗体均阴性。反复多次追问流行病学史,患者及其家属均否认患者儿童时期至今进食过生鱼、虾等。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吸虫病及药物、饮酒等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后,结合患者体型、血脂水平及腹部B超检查结果,考虑患者为脂肪肝引起肝功能异常,诊断为脂肪肝,给予相应治疗。
患者出院后1个月来我院门诊复诊血常规及肝功能,发现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转氨酶仍偏高,遂建议其到广州市中山三院接受相应检查及治疗。在广州市中山三院门诊经反复多次留粪便标本行粪便找虫卵检查,在行第6次粪便标本检查时找到虫卵,遂予吡喹酮治疗3d。年9月份患者来我院门诊复查血常规,结果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绝对值均降至正常范围,转氨酶稍偏高。年10月及年1月、6月、11月再次来我院门诊复查转氨酶,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2讨论
人体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是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常出现误诊。临床上对确诊的肝吸虫病患者,若肝功能明显异常,一般先予护肝治疗后再行驱虫治疗。驱虫治疗目前最常用的药物为吡喹酮,总剂量~mg/(kg·d),3次/d,连服3d,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或以上。
在杀虫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检测患者肝功能及心电图,患者若出现明显头晕及恶心等情况,应适当减量或停药,眼囊虫病患者禁用吡喹酮。大多数患者经过有效的驱虫治疗及相应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合并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胆道阻塞、胆石症及肝硬化等疾病患者预后较差,合并原发性肝癌者预后不良。
(文章来源:.6:11;3内科刘智参考文献略)
不典型肝吸虫病21例诊治分析()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