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常表现为突发的剑突下或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可阵发性加重,并向右肩胛下及腰背部放射。
肝性脑病是晚期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常见死亡原因。
腹痛是急腹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常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或发热,腹痛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程度随病因或诱因、发生时间、始发部位、性质、转归而不同。
重症哮喘时,气道严重阻塞,可有PaO2降低而PaCO2增高,表现呼吸性酸中毒。
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其特点是同一肺段反复发生并迁延不愈。这是由于扩张的支气管清除分泌物的功能丧失,引流差,易于反复发生感染。
细菌性肝脓肿病人进行高热护理,应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维持室温于18~22°C,湿度为50%~70%。
简易智力测验对于诊断早期肝性脑病、亚临床肝性脑病最有价值。
肺心病病人使用利尿剂应以缓慢、小量、间歇为原则。
胸腔闭式引流中,应观察引流液量、性状。若引流液呈鲜红色,伴有血块,考虑胸腔内有进行性出血,应当即通知知医师,并准备剖胸手术。
细菌性肺炎肺实变时有典型的体征出现,如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湿性啰音。
初级护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某些致病因子所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综合征。
DIC的病理特征是微循环內广泛性的微血栓形成,全身皮肤黏膜和内脏出血,受累器官发生栓塞与梗死。
点3:DI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出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DIC的病因有感染、严重创伤和恶性肿瘤、休克。其中感染是DIC最常见的原因。
DIC在病理上分三期,即高凝期、消耗性纤溶期继发性纤溶期
DIC高凝期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严重病人皮肤上出现淤点或淤斑。
DIC消耗性低凝期,病人多以出血表现为主,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皮肤、胃肠道、口鼻黏膜、创口、注射部位多见。
DIC消耗性低凝期应进一步作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减少
由于大量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同时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形成,它们均有很强的纤溶、抗纤凝作用
DIC继发纤溶期血液凝固性更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常表现为严重出血、渗血、休克,甚至MODS等。
对DIC病人应及早进行抗凝治疗,常用药物有肝素、双嘧达莫(潘生丁)、右旋糖酐、阿司匹林
肝素能抑制凝血机制,阻止DIC进展,使用越早效果越好。
在DIC后期,纤溶亢进时单独使用肝素,有加重出血的危险。
使用肝素后测量凝血时间,凝血时间在20分钟左右表示肝素使用适量。
DIC病人使用肝素过程中若出血不止,须用等量的鱼精蛋白拮抗
一般在急性DIC的高凝血期用肝素;在低凝血期,肝素与补充凝血因子同时进行。
DIC后期,因继发纤溶亢进而引起出血时,必须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氨甲苯酸、6-氨基己酸等。
主管护师震惊否认期是病人面对疾病应激所产生的保护性心理反应,但持续时间长易导致延误治疗。
病人表现出恐慌、哭泣、愤怒、悲哀、烦躁、不满的情绪时,其处于愤怒期。
病人虽对周围的人、事、物不再关心,但对自己的病仍很注意,他处于抑郁期。
恶性肿瘤术前,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多吃鸡蛋、牛奶、蔬菜、水果,必要时输血以纠正贫血,或给予要素饮食或胃肠外营养。
恶性肿瘤细胞间的黏附力较正常细胞小,如检查次数多、挤压,极易从病体脱落而进入小静脉,增加扩散的机会。
乳癌根治术后,患者应进行握拳、屈腕、屈肘、上举和肩关节活动范围的锻炼,要求术后2周达到术侧手臂能越过头顶摸到对侧耳部,才不至影响生活自理。
二度反应称为湿反应,表现为高度充血、水肿,水疱形成,有渗出液、糜烂。
放射治疗后,患者口干可用1%甘草水漱口。
肿瘤患者使用抗代谢药特别是大剂量应用时,常引起严重的口腔炎、溃疡形成。
甲氨蝶呤常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表现为皮肤干燥、色素沉着,有时全身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应用多柔比星(阿霉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常起脱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