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四是“世界胰腺癌日”。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高的癌症,因其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致死率高,被称为“癌中之王”。
胰腺癌预后极差,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等临床特点,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精神压力加大,胰腺癌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病率正在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点开图片长按识别参与调查
数据显示,全球每新增例癌症患者中,就有21例中国患者;意味着我国每天有超过1万例癌症患者被确诊,平均每分钟7例。
据最新流调数据,我国胰腺癌发病率已上升到恶性肿瘤的第10位,每年胰腺癌病例数约占恶性肿瘤病例数的2.42%,发病例数近10万,发达城市发病率明显高于郊区农村。
胰腺癌早期有哪些症状?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症状与上消化道的疾病相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常常经常被当作胃病治疗。
1.近期出现的不能解释的腹痛、背痛。多见于胰体及胰尾癌,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
2.消化不良。如果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胃镜检查消化道正常,那么要高度怀疑并排除隐藏的胰腺癌病变。
3.体重突然明显下降。体重突然下降,可能是胰腺癌。体重下降的原因包括癌细胞的消耗、食欲不振、焦虑、失眠、消化和吸收障碍等。
4.血糖突然升高。对于年龄超过5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糖尿病症状者、均要高度怀疑并排除隐藏的胰腺癌病变。
5.梗阻性黄疸。黄疸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有黄疸,一般胰头癌黄疸较多见,且出现较早,表现为无痛性黄疸。
如何筛查胰腺癌?
1、一套血的肿瘤标记物尤其是血清CA19-9是目前最常用的胰腺癌诊断标志物,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为79%~81%,特异度为82%~90%。
2、一个上腹部CT检查就能及早发现胰腺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多期增强CT和动态增强MRI。
3、重视胰腺疾病危险人群。长期吸烟、饮酒,有糖尿病史、慢性胰腺炎病史、肿瘤家族史的中年男性,应该每年接受定期检查,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旦发现胰腺癌怎么办?
1、对于可切除胰腺癌首选手术治疗。遗憾的是大多数患者来诊时没有手术机会。大多数胰腺癌发现时已处于晚期,无法行手术切除。行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可以提高患者生存期。
2、对于胰腺癌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尤其合并感染、发热的患者或者胰头梗阻导致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患者,行ERCP胆总管或胰管支架置入术可立竿见影改善患者症状。
医院消化内科在王新主任的领导下,在赵保民教授、姚青林副主任医师ERCP团队努力下,在胰胆疾病的ERCP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已开展ERCP一万余台次,医护人员在X射线下,为胆管结石及胰头癌导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解决了黄疸及疼痛问题,挽救了大量化脓性胆管炎及重症胰腺炎患者。
如何预防胰腺癌?
胰腺癌的确切发病因素目前仍不明确。做到以下方面,可以减少胰腺癌的发生——
1、不吸烟。烟草中含多种致癌物质,会增加患胰腺癌风险3倍以上,并且吸得越多患病的几率越大。
2、要避免高动物蛋白高脂肪饮食、忌暴饮暴食。摄入富含水果、蔬菜的饮食可能减少胰腺癌的发生。
3、注意早发现高血糖。长期糖尿病患者的胰腺癌发病风险显著升高,高糖摄入诱发的基因突变可能是潜在的致病机制。
4、不酗酒,不喝酒。酒精是胰腺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度饮酒是胰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促癌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慢性胰腺炎发病间接实现的。
5、各类型的慢性胰腺炎均和胰腺癌发生存在一定关联。慢性胰腺炎增加胰腺癌风险10~20倍,其中热带型、遗传性慢性胰腺炎患癌风险更高。
6、坚持锻炼身体和适量饮食,保持良好情绪,是第一级预防核心。锻炼身体与适量饮食相结合。
7、避免接触萘胺、苯胺、放射性等有毒有害物质。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者,患胰腺癌风险较常人高约5倍。
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姚青林
擅长:胆胰疾病及肝胆疾病临床诊治;消化道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常见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下午
医院消化内科
教授
赵保民
擅长: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内镜下EMR,ESD等内镜微创技术;可早期甄别胰腺炎及胰腺肿瘤,熟练内镜下的胆胰疾病ERCP微创治疗技术。
普通门诊:周三、周四上午
特需门诊:周三下午
编辑:赵 远
责编:岳丽颖刘婷婷孔 乾
审核:周天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