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来源:网络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由类似胆管的细胞组成的一类肝内恶性肿瘤。肝内(或周围性)胆管细胞癌(ICC)来自肝内胆管上皮的任何部位,如肝内大胆管(段和区胆管及其细小分支)、肝内小胆管。

  一、免疫组化

  ICC的免疫组化显示:肿瘤阳性表达CK7/CK19、粘蛋白,部分表达膜上皮抗原、CEA、CK20,而CDX-2、TTF-1、ER、PR、BRST-2、PSA等均呈阴性。

  二、鉴别诊断

  1、肝细胞肝癌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远较ICC常见,绝大多数的肝细胞癌病例有乙肝/丙型肝炎的证据(90%左右),以及有肝硬化表现(80%左右),多数有AFP升高。CT平扫绝大多数病灶为低密度,边界较清,病灶内出现钙化极为少见;增强扫描,特别是螺旋CT双期扫描具有特征性,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而在门脉期则为低密度,增强曲线为“快进快出”。另外,较大的肝细胞肝癌多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累及分支及主干,而ICC多无肝炎病史和肝硬化表现,AFP阴性,病灶多位于肝左叶,常较大,边界欠清,部分病灶内出现不规则钙化。

  2、肝脓肿

  临床上常有感染症状和体征,CT可表现出“簇征”或“靶征”,但有时两者鉴别需依赖B超或CT引导下穿刺诊断。

  3、肝脏转移性肿瘤

  转移瘤患者常有原发肿瘤病史,特别是消化道肿瘤,常为多发。CT表现为肿块轮廓光整低密度肿块,中央常见更低密度坏死区域,增厚后周边强化表现出“牛眼征”。少数肝转移癌病灶内可出现钙化,其特点为钙化密度较低、范围大、位于病灶中央部分,周围有低密度肿瘤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相隔,同时在多个病灶内出现,与ICC的多发点状高密度钙化形成明显对比。

  4、Caroli病

  病史较长,反复发作的腹痛、发热及黄疸为临床表现,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或囊状水样密度灶,彼此之间或边缘可见轻度扩张细小胆管,常伴胆管壁钙化或结石。

  5、肝血管瘤

  CT平扫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病灶,增强曲线为“早出晚归”型,早期病灶周边呈典型条片状斑点状明显增强,其增强处密度与腹主动脉大致相同,延迟后呈等密度充填。而ICC平扫边缘不清,增强早期为边缘环形增强,延迟后病灶往往大部分未被充填。MR鉴别血管瘤与ICC较CT容易,因在T2加权上,血管瘤病灶的信号极高,可出现“亮灯征”,为血管瘤的典型表现。一般不需增强即可明确诊断,而ICC极少出现此影像表现。

  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肝内管壁浸润型ICC中表现为管壁增厚者需与原发性硬化型胆管炎相鉴别,后者影像学上表现为胆管串珠样扩张与狭窄相间,而且常合并ICC。在动脉期和门脉期扩张的胆管可能也表现为周边环样强化,延迟扫描可以鉴别扩张的胆管和ICC,后者表现为延迟强化。

  7、癌栓

  管内生长型ICC有时需要和肝细胞肝癌脱落到胆管内并以癌栓形式生长相鉴别,后者常有肝内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肿块以及其他肝细胞癌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

优秀病例,精彩点评,交流讨论

尽在病理沙龙

病理人才汇: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hku.com/jbby/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