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院综合改革的排头兵,于年成为北京市第一家试行取消医药加成、设立医院。在改革试点的这几年,医院探索了哪些更加优质、安全、便利的医疗服务模式?患者就医获得感有哪些提升?
11月,医院管理局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城市广播联合推出“共绘蓝图健康协同——市民对话一把手?医院院长”系列节目。今天听医院党委书记、理事长辛有清来跟我们一起聊聊,改善医疗服务,医院怎么做?
“区办市管”共享品牌打造京东地区区域医疗中心
受北京市政府和平谷区卫计委、通州区卫计委的委托,医院医院医院以“区办市管”为模式进行管理。年4月和年7月,医院医院和医院医院先后挂牌。
辛有清书记介绍,“区办市管”模式有几方面优势:
第一是共享品牌,医院现在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院;
第二个是统一管理,医院的管理模式和质量评价、学科建设共同管理医院;
第三是力争实现同质化服务,建立远程医疗,“两院一科”手拉手共同讨论疑难复杂问题,共同提高两院医护水平,让患者可以真正感受到虽然院区不同,但品质是一样的。
目前,医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管理成效。年医院日均门诊量同比增长8.85%,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下降0.5天。医保费用实现结余。年,医院在医院专家的帮助下,先后完成了首例胸腔镜单操作孔纵隔肿瘤切除术,首例腔镜乳腺切除、假体植入术,首例侏儒症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等手术。
未来,在打造京东地区区域医疗中心,促进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为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医疗保障方面,医院的“区办市管”模式将起到更大作用。
牵头成立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
年10月,医院管理局启动消化内科医学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建设,该中心由医院牵头建设,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15家单位。
这15家医院在肿瘤、儿科、感染等领域各有优势,建立消化内科医学学科协同发展中心后,各医院将互相配合、相互支持、优势互补,打造引领国内消化系统疾病医疗、科研与人才全面发展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医院消化内科整体跨越式发展,最终受益于患者。
无假日模式,24h*天开放日间手术
为了更充分地调配医疗资源、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医院推出了“日间手术”。这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一定适应症的患者,过程是在1个工作日内安排患者住院、手术、手术后短暂观察、恢复(一般数小时)和办理出院,患医院过夜。
现在医院日间手术涉及12个科室,累计个病种,个术式,目前常规开展的手术术式有多种,比如疝气手术、胆囊腔镜手术、结肠镜手术、鼻息肉、白内障、计划生育手术等等。过去,患者如果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需要住院3到5天。而现在在日间病房,早上来院,上午手术,下午便可以轻松回家了。
日间病房手术虽然方便快捷,但对医疗质量的要求却更高。为了保证日间病房的医疗安全,医院开展“日间手术”的医生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麻醉科也为日间病房派驻了高年资麻醉医生。
对于一些患者担心的回家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医院在术前就会和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术后有随访制度和随访门诊,可以解决患者的后续疑问。同时,医院实行“无假日模式”:周一至周日病房24小时持续开放,进一步优化了日间流程,方便患者。
目前,日间病房设床位20张,日间手术室5间,麻醉恢复室1间。年,日间病房出院病人超过人,较前一年增长21.5%,缩短全院平均住院日0.5天。
19个专病专家门诊有效缓解看病难
过去,一些慢性病医院看病,常常出现转了好几个科室都没摸对门的情况。医院医院实力,集结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在门诊二层固定区域开设了专病专家门诊。目前,已开设眼底动脉硬化,骨质疏松、尿毒症甲旁亢、消化道癌前及早期癌、面部整形、头颈肿瘤、睡眠障碍等19个专病专家门诊。
专病专家门诊秉承“一种疾病、一个团队、一个指南、一站式服务”的原则,以一个科室牵头,一位知名专家领衔,设立多科室联合专家团队,出诊专家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员。
此专病专家门诊的其他参与科室直接接收来自团队内成员诊断后转诊的复杂病患,大家共同遵守同一个疾病的诊疗常规。
对于初诊患者,挂团队任何专家的号都可以,团队医生首诊,患者接受专业诊断和辅助检查,发现确实需要其他专家诊治的患者,由初诊医生纵向转诊,直接帮助患者预约此团队专家诊疗时间。专家治疗后根据病情由本人预约复诊。
全时段抽血,平均每位患者少抽2管血
“空腹抽血”让很多患者头疼,有时要忍着饥饿排队抽血,有时就因为早上吃了东西而白跑一趟。去年9月,医院率先在医院中推出了部分门诊化验“全时段抽血”的服务举措,减轻了患者就医的时间成本。并提出了“一管血”理念,平均每位患者少抽2管血,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医院从现有的多种临床检验项目中,筛选出项检验项目开展了全时段抽血,包括血常规、乙肝5项、感染8项、内分泌5项、病毒7项、癌胚抗原、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测定、贫血系列、热研所项目等。也就是说这些检查抽血不用空腹了,在每天下午4点之前都可以随时化验。对于很多患者来讲,“空腹抽血”的经历成为了过去。
与此同时,医院进行了检验项目的合并,目前合并项目25项。包括内镜前相关检查、肝移植术前检查等多个项目的抽血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减轻了患者痛苦。以传染病四项检查为例,这是每一位住院、手术、内镜检查的患者都需要进行的抽血化验。在过去,这四种检查最少也需要抽3管血,而现在只需要1管血。仅此一项检查,患者平均每人少抽血2管。
去年底,医院进行了门诊改造和流程优化,取消了原来集中的抽血。现在三到七层的门诊诊区,共设有11个抽血台,随时为患者提供检验服务,大大方便了患者。
18条急救绿色通道永远给危重症患者留张床
医院急诊科已经有62年的光荣历史,每年接诊患者18万余人次,留观7万余人次,抢救1万余人次,是北京市医疗系统中最繁忙的科室之一,抢救床的使用率更是常年保持在%以上。
为让突发急症的患者和心情焦虑的家属得到及时治疗和妥善安排,医院在原有急诊绿色通道的基础上,着重建立了优势学科的18条急诊患者急救绿色通道。
包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胆道系统感染(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坏疽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消化道异物、结石梗阻性尿路感染、髋关节骨折等。
另外,抢救室实施了“零陪住”制度,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照料患者,既控制了院内感染,也为患者提供了安静有序的诊疗环境。同时在急诊留观室有序摆放了59张病床,配备了专用的陪住椅,方便家属休息。在治疗室里,有与病床号码相对应的药品格,确保护士能在高效工作的同时避免出差错。
腾出职工车位给患者为就医提供便利
医院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日均上万的门诊量和捉襟见肘的停车位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医院经过统筹管理,从个停车位中腾出个车位留给前来就医的患者及家属使用。
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医院还在院外附近地点找到了部分停车位用于职工停车,医院步行大约20分钟。而有些职工更是主动放弃选车位,改为绿色出行。
不少前来就诊的患者对这项改革有良好的直观感受。过去每天9-10点高峰时段,就诊患者车辆根本找不到车位,而现在不论是门急诊楼区域的地上、地下停车位还是马路对面内科、外科楼院内的停车位都能有空余,特别是门急诊大楼地下停车库,每天车位充足,可以满足来院就诊患者及家属的停车需求。
最后,对医院推出的这些便民措施,辛有清书记表示,患者就医希望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医院的努力,更需要患者家属的配合。“医患应该是共同战胜疾病的同一战壕的战友,是一家人。”
(查看完整节目,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