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肝胆肿瘤整合数据库助力肝内胆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肝脏原发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显著上升,约占原发性肝癌的10-15%,其治疗与预后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临床上ICC的诊断只能依靠肝脏肿瘤穿刺病理活检,尚无其他无创检测标志物能跟HCC区别开,是临床诊疗的一大难题。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陆荫英教授团队从年开始进行肝胆肿瘤整合数据库(包含临床和多组学数据)建设,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该专利覆盖了数据收集系统及模型构建方法等内容。年该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北京亚太肝病技术联盟肝脏肿瘤专委会等单位又建立了“肝胆肿瘤多维度MDT大数据协作平台[1]”,一医院肝胆肿瘤的临床诊治水平,造福患者;另一方面为高质量的临床数据积累及相关科研产出提供了理想的技术平台。

中心积累3年多的肝胆肿瘤整合数据库在科研方面结出硕果。年,7月12日,Hepatology在线发表了陆荫英教授研究团队题为Characterizationofgutmicrobiota,bileacidmetabolism,andcytokinesin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利用16SrDNA测序和靶向胆汁酸质谱分析技术,发现了新的ICC诊断标志物,包括两种胆汁酸的血浆与粪便含量比值,以及两种肠道细菌属,能够很好地将ICC患者与HCC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区别开来。该研究对极大地提高ICC的临床诊断效率,对于ICC的临床管理决策意义重大。

研究人员采集了ICC患者、肝细胞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四组人群的粪便和血浆标本,通过对粪便进行16SrDNA测序,首次解析了四组人群肠道微生物差异特征。结果显示:与其他三组比较,ICC患者组人群肠道微生物α-和β-多样性,以及四种肠道细菌属Lactobacillus,Actinomyces,Peptostreptococcaceae和Alloscardovia丰度最高。通过质谱检测了粪便和血浆中16种胆汁酸成分的含量,并计算每种胆汁酸血浆中含量与粪便中含量的比值(Plasma-stoolratios,PSR),这样能够显著降低个体间数据波动。结果显示:甘氨熊脱氧胆酸(Glycoursodeoxycholicacid,GUDCA)和牛磺熊脱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acid,TUDCA)的PSR值在ICC组患者表现为最高;联合GUDCA-PSR和TUDCA-PSR,区分ICC组与肝细胞癌组AUC值为0.,区分ICC组与肝硬化组AUC值为0.,区分ICC组与健康人组AUC值为0.。肠道细菌属Lactob-acillus和Alloscardovia的丰度与TUDCA-PSR呈正相关;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联合该两种菌属用于诊断ICC具有更高的AUC值。

同时,研究人员对ICC组患者血浆中的细胞因子进行了测定,并比较了有血管侵犯与无血管侵犯的ICC患者肠道微生物、胆汁酸代谢和细胞因子特征。结果显示:与无血管侵犯的ICC患者比较,有血管侵犯的ICC患者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降低,细菌Ruminococcaceae科丰度显著增高,而细菌Eubacteriaceae科及四种细菌属Allobac-ulum,Pediococcus,Pseudoramibacter,Peptostreptococcus丰度降低;血浆中5种结合胆汁酸(包括TUDCA等)含量增高,而游离鹅脱氧胆酸含量减少;炎性因子IL-4表达增多,IL-6表达降低。

研究通过系统构建ICC患者中肠道微生物、胆汁酸代谢、细胞因子、血管侵犯间的相关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ICC致病机制及寻找有效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中肝胆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16S测序数据、胆汁酸和炎性因子数据都储存于肝胆肿瘤整合数据库)。

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贾晓东博士、卢姗姗助理研究员和曾珍教授是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深圳谱元科技有限公司李少川博士、北京合生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王锡衍对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技术指导。

相关链接:

[1]肝胆肿瘤MDT大数据平台助力分级诊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hku.com/jbby/9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