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艾灸方法

慢性胆囊炎是由急性或亚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胆囊结石所致胆囊功能异常,约25%的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其发病基础是胆囊管或胆总管梗阻。根据胆囊内是否存在结石,分为结石性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非结石性胆囊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或胆盐与胰酶引起的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是右上腹或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可有恶心、偶有呕吐。在老年人,可无临床症状,称无症状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属于中医学“肋痛”,“胆胀”范畴,其病因因病机为饮食偏嗜,情志失调,湿热未尽,邪着胆腑,以致肝气郁滞,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气血瘀滞,湿热蕴结所致。1、肝胆郁滞型:精神抑郁或心烦易怒,胁肋及上腹部窜痛,脘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频频,或大便不爽,舌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紧。2、肝胆湿热型:脘腹疼痛拒按,口苦口黏,恶心厌油腻,食少纳呆,嗳腐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3、肝郁脾虚型:胁肋胀痛,时轻时重,恼怒,抑郁尤甚,脘腹胀闷不舒,或食少纳呆,腹胀肠鸣,大便溏薄或时干时稀,排便不爽,舌淡胖或有齿痛,脉弦细或弦缓无力。4、脾肾阳虚型:胁肋脘腹胀满或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食少便稀,腰膝酸软,头晕乏力,舌淡,苔白,脉弱。5、脾胃气虚型: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肢体倦怠,或头晕瞌睡,或轻度浮肿;舌淡白,胖嫩或有齿痕,脉缓无力。艾灸治疗慢性胆囊炎可以取穴胆俞穴、肝俞穴、日月穴、阳陵泉穴。肝胆郁滞型、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取上述穴位;脾肾阳虚型加脾俞穴、肾俞穴;脾胃气虚型加足三里穴、公孙穴。

艾灸疗法治疗胆囊炎

主穴:阳陵泉、期门、日月、胆俞、太冲、足临泣。

配穴:发热加大椎、合谷;绞痛加丘墟、足三里;胸满或呕吐加膈俞、内关、丰隆。

灸法:艾罐熏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次3~5穴,每穴10~15分钟;着肤灸,每次3~5穴,每穴3~5壮。每日灸2次,7日为1疗程。

灸法治疗本病效果较好。有规律的进食(一日三餐)是预防结石的最好方法;适度营养并适当限制饮食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节饮食,调摄精神,适度的体育锻炼,可减少此病的发作。

艾灸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灸器点上火后不可悬空过久,以免接触皮肤时温度过高,以致烫伤,如悬空太久,可先以手掌将灸器之温度搓低后再继续使用,每隔一段时间,应将灸器敲除支。

3、每使用灸条二至三条后,在灸器控制口会产生温灸油垢,应以毛刷清洗,以保持灸条之通畅。

4、熄火时,只要将上端弹簧部分按下同时倒置灸器使灸条滑入管内,停留10秒钟即熄灭。

5、温灸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灸胆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胆俞穴: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左右各一。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这几个穴位的位置如下图:

1、慢性胆囊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食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品。根据病情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半流质食物或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软食。避免便秘发生,因其能影响胆汁的排出,所以适当用些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2、调畅情志,避免抑郁情绪。3、食疗方:陈皮牛肉,牛肉克、陈皮30克、白萝卜克。牛肉切块,用清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控干水分。陈皮切丝,萝卜切滚刀块。锅内清水烧开,放入牛肉煮沸,去泡沫,再煮至牛肉熟透时加入陈皮、萝卜,改用小火炖,待萝卜煮烂后下盐即可,吃肉喝汤。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 价格
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hku.com/jbyf/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