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作者:首都医科医院肝病中心穆雪纯王宇
一、病历摘要
一般情况:患者女性,58岁,汉族,退休。
主诉:
“间断上腹部隐痛3年,皮肤黄染1年”于年09月10日入院。
现病史
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隐痛,无腹泻,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查肝酶指标异常(具体不详),免疫相关:LC1(+),余阴性。
2年前出现恶心、呕吐,伴皮肤瘙痒、口干,后查ALP:U/L,GGT:95.8U/L;腹部CT:肝内胆管扩张;肝组织病理:局灶肝细胞内可见胆汁淤积,肝窦扩张,枯夫细胞增生,汇管区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轻度纤维组织增生,窦周纤维化,PAS(+),MASSOMN(+),网染(+),后未予明确诊断。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及巩膜黄染,伴四肢瘙痒、浓茶色尿,查肝酶轻度升高,胆管酶升高明显,胆红素稍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ALT:69.10U/L;AST:U/L;ALP:.5U/L;GGT:.7U/L),ERCP胆总管呈节段性狭窄,后行胆管扩张术+经内镜乳头形成术+内镜胆管内引流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腹痛、黄疸好转,胆管酶、胆红素较前下降。后反复发热,最高体温39.8℃,伴寒战,曾分别行ERCP更换胆总管支架及ERC+取石拖石术+ERBD术。后未再发热,间断右上腹隐痛再发,运动可加剧,查ALT、AST、TBIL基本正常;ALP:U/L;GGT:U/L升高。近半年来有间断反酸、烧心、右上腹隐痛症状,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
患者2年前开始间断予熊去氧胆酸对症治疗。患者神清,精神可,未见明显黄染,饮食一般,大便干燥,发病以来体重下降近7Kg。
既往史
发现干燥综合征4年,予白芍总苷胶囊控制。否认食物、药物及其他过敏史。
查体
T36.5℃,P78次/分,R17次/分,BP/75mmHg。
神清,精神可,睑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8次/分,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饱满,呼吸运动正常,无脐疝、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壁柔软,剑突下触之饱满,无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Murphy氏征阴性。肾脏未触及,肾区及输尿管点无压痛。振水音阴性。肝浊音界正常,肝区无叩击痛、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胰、胆管MRCP(-2):胆囊体积明显增大,胆囊颈管结石不除外。
肝病理(-3):肝穿组织,可见7个汇管区,肝细胞浊肿,局灶肝细胞内可见胆汁淤积,肝窦扩张,枯夫细胞增生,汇管区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轻度纤维组织增生,MASSOMN显示窦周纤维化,特殊染色结果PAS(+)MASSOMN(+)。网染(+)。
ERCP(-3)肝总管狭窄、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扩张、ERC+取石脱石术+ERBD
初步诊断:
1.黄疸待查,硬化性胆管炎可能,胆总管结石可能,胆道肿瘤可能;
2.干燥综合征。
病历特点
①中年女性;
②间断上腹部隐痛3年,皮肤黄染1年;
③肝功异常以ALP、GGT升高为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为主;影像学多次提示肝内胆管扩张、肝总管狭窄;放置胆管支架后胆管酶、胆红素可下降;
④查体:腹壁柔软,剑突下触之饱满,无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
⑤干燥综合征病史。
鉴别诊断
患者黄疸原因待查,伴间断上腹部隐痛,应考虑以下疾病:
(1)硬化性胆管炎:是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炎症和纤维化,进而导致多灶性胆管狭窄,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上腹痛、高热寒战、黄疸、消瘦乏力等,该患者病程中出现反复高热、右上腹隐痛,影像学多次提示肝外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应与此病进行鉴别。
(2)胆管结石:一般表现为恶心、呕吐、寒战高热后可出现黄疸,腹痛多位于剑突下可向背部放射,院外影像提示胆囊体积明显增大,胆囊颈管结石不除外,进一步复查MRCP以待鉴别。
(3)胆道肿瘤:胆道肿瘤包括胆囊肿瘤和胆管肿瘤多见于50-70岁老年女性,病因不明确,以右上腹隐痛较为常见伴有黄疸及皮肤瘙痒,该病人为慢性病程,一般状态良好,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且多次放入胆总管支架后黄疸可消退,暂不考虑该病。
二、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查转氨酶正常,胆管酶升高,ALB稍低,PTA72.4%,查腹部核磁提示:
1、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2、肝内多发异常斑片状信号;
3、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壁增厚,肝门区肿大淋巴结;
4、胆囊增大;
5、副脾。
既往肝穿病理切片于我院行临床病理会诊后示:
汇管区炎症轻,汇管区间质纤维化,胆管周围纤维环绕,可见边缘胆管,符合大胆管梗阻的组织学特点,结合临床首先考虑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完善肝穿病理:大部分(大于50%)汇管区未见小动脉旁伴行胆管,细胆管轻度增生,一部隔胆管组织增生环绕,周围动脉增生、见边缘胆管(提示不全梗阻),汇管区炎症不重。小叶内散在小坏死灶,窦组织细胞轻度活跃,符合胆管消失综合征。
后行ERCP术:胆总管无扩张,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多发狭窄,肝内胆管枯树样改变,于肝门部胆管狭窄处取活检,后回报:见肿瘤细胞。
考虑患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并予熊去氧胆酸等对症治疗。
肝穿病理
肝穿病理:符合胆管消失综合征。
ERCP造影
ERCP表现: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多发狭窄
最后诊断: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2.门脉高压,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3.干燥综合征。
诊断依据
①中年女性;
②既往上腹部隐痛3年,皮肤黄染1年;
③近3年来肝功异常以ALP、GGT升高为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为主;
④ERCP:,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多发狭窄,肝内胆管枯树样改变;
⑤肝穿病理切片于我院行临床病理会诊后示:汇管区炎症轻,汇管区间质纤维化,胆管周围纤维环绕,可见边缘胆管,符合大胆管梗阻的组织学特点;
⑥合并干燥综合征。
三、讨论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由多发性、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纤维性狭窄而引起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预后差,可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和肝衰竭,常伴发炎症性肠病(IBD)。
根据受损胆管的部位:PSC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小胆管型,肝内小胆管病变,胆管造影无法显像;
(2)大胆管型,病变位于肝外较大胆管;
(3)全导管型,上述2个部位均发生病变。PSC的特征性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胆管周围“洋葱皮”样环形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
根据病理组织分为4期:
1期,胆管炎或门静脉炎;
2期,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或门静脉周围炎;
3期,间隔纤维化、桥接坏死或二者都有;
4期,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我国目前尚缺乏其自然史及流行病学资料,PSC的诊断主要基于胆汁淤积型血清生化指标的异常、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除外其他胆汁淤积的原因,常有ALP及GGT升高,但并无明确诊断标准的界值。ALP波动范围可以很广,部分PSC在病程中甚至维持在正常水平。免疫球蛋白水平可有升高,约超过50%的PSC患者可检测出多种自身抗体,但对PSC的诊断价值并不大,目前也尚未发现PSC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影像学检查对于PSC诊断的确立至关重要,其中主要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MRCP。ERCP是诊断PSC的金标准,尤其对诊断肝外胆管及一级肝内胆管等大胆管型PSC意义较大,但其毕竟为有创检查,可能发生多种潜在并发症如胰腺炎、胆管炎、穿孔及出血等。MRCP属于非侵入性检查,具有经济、无放射性等优势,目前已成为诊断PSC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国际PSC研究组立场声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MRI检查建议》认为MRCP可完成诊断意义较大的胆管成像,推荐作为首选检查方式,也指出了核磁成像在显示远端胆管上存在局限。且约5%~10%的PSC患者表现为孤立的小胆管病变,胆管造影正常,疑似诊断小胆管PSC时肝活组织检查是必要的,同时肝穿病理对于指导是否重叠有其他肝病也有重要意义。
治疗方面,熊去氧胆酸(UDCA)是PSC治疗应用广泛的药物。《年日本胃肠病学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指南》中指出UDCA可改善患者胆汁淤积酶学,但不能改善预后。免疫抑制剂、贝特类和抗生素可改善胆汁淤积酶学,但对预后影响尚不清楚。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UDCA可以降低胆汁淤积酶学水平。尽管大剂量(>15~20mg/kg)UDCA比低剂量能更好改善胆管病变和肝组织学进展,但不能有效避免死亡和肝移植终点,反而增加这种风险,因此不推荐大剂量UDCA治疗PS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推荐意见中也提到:确诊PSC患者可尝试用UDCA,但不建议大剂量治疗(>28mg*kg-1*d-1)。肝移植是PSC唯一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其适应征包括基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和CPT分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复发性胆管炎和无法控制的瘙痒。PSC的自然病程复杂,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多项研究显示,诊断时年龄较轻、低胆红素水平、低血清ALP水平、高白蛋白水平与预后良好相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