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仅38岁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徐金宝因病去世了。去世后,他不但捐赠了眼角膜,还将遗体捐赠给浙江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教学解剖,令人敬佩!
据悉,徐金宝从确诊到去世仅仅9个月,而导致他过早离世的“元凶”名为胆管癌。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胆道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医院陈小兵教授说,胆管癌和胆囊癌合称为胆道肿瘤,比肝癌、胰腺癌还凶险,是真正的癌症“王中王”。
胆管癌起病隐匿,预后不良原发性胆管癌(primarycancerofthebileduet)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和胆管末端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胆管癌的好发年龄在50~70岁,男性较多,男女之比约为1.5:1。在有一些特定的良性疾病的患者中,有很高的发病率。”陈小兵说,由于胆结石,胆管炎等疾病的发病年轻化,胆管癌的发病逐渐年轻化。近年来由于一些新的技术和胆管技术的应用,胆管癌的诊断有增加趋势。
由于血管、淋巴组织、神经束膜、肝组织等周围组织众多,使得胆管癌起病隐匿、较难以发现,加之95%的胆管癌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腺癌,常常在发现时已发展至进行期,出现远处转移,预后不良。
胆管癌是一种早期难以发现并且病程发展迅速的恶性肿瘤。陈小兵说,血液检查可能出现肝功能(ALP、γ-GT、胆红素、凝血指标升高)异常和凝血功能(胆道梗阻,不能吸收足够VitK)异常,然而并没有特异性肿瘤标志物的检查方法(CEA和AFP都可能正常,CA19-9可能升高),只能通过超声检查、CT胆道成像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发现。因而,胆管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也是胆道肿瘤领域中亟待攻克的一道难题。
胆管癌化放疗效果不明显,外科手术是唯一可能的根治手段,但根治几率极低,如果不手术,5年生存率为0%,整体中位生存率为5%,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
术后生存率也因肿瘤部位、转移情况而不同。肝内胆管癌患者施行部分肝脏切除术后生存率为22%~66%,胆管中下段癌患者在实行Whipple术后的长期生存率仅15%~25%,肝门部和上段胆管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0%~50%。
胆管癌+胆囊癌=胆道肿瘤,是真正的癌症“王中王”除了胆管癌外,还有一种恶性肿瘤——胆囊癌,这两种肿瘤合称为胆道肿瘤,是真正的癌症“王中王”。
据陈小兵介绍,在发病方面,胆囊癌的发病与胆囊结石、胆囊慢性炎症等密切相关;胆管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胆管结石、胆管囊性扩张症、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有关。
“当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肿瘤标志物(如CA19-9等)。”陈小兵说,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但总体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对于晚期患者。
“胆道肿瘤的预后相对较差。刚才也说了,胆管癌尤其是肝门部胆管癌手术难度大,术后复发率较高,患者生存率也不理想。同样的,胆囊癌早期诊断率较低,总体5年生存率不高。”陈小兵说。
不过,陈小兵表示,胆道肿瘤的研究不断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以期望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具体情况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