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病从口入。
围餐文化让超过半数的国人(的胃)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p),应酬增多+胡吃海喝+多坐少动,让脂肪肝成为了当下之流行,让胰腺也不堪重负(急性高脂血症型胰腺炎有逐渐增多、呈年轻化的趋势),大肠息肉、大肠癌与高脂肪、高蛋白、膳食纤维的低摄入有关……
今天我们的重口味话题是“肝吸虫病”。
这是几个月前一个真实的Case。来自中山市北部某镇区(靠近顺德)的H先生,今年30岁左右,医院就诊,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B超也没啥大问题。最后一次发作上腹痛,抽血化验检查提示“黄疸、转氨酶升高”,最后做了MRCP检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发现胆总管有多发小结石,在我院做了ERCP+EST+胆总管取石+鼻胆管引流,第二天,从鼻胆管内可引出多条的肝吸虫,最后带着鼻胆管驱虫,现已治愈出院。
肝吸虫病,学名:华支睾吸虫病,咱们身处的广东省属于最严重的流行区域之一(相关数据可见诸各大媒体报道,可谓触目惊心)。主要问题在于“尝鲜”,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盛行吃生鱼片、生鱼粥,不少美食家为了追求口感,把新鲜的淡水鱼、虾站调味料生吃或将生鱼切成薄薄的鱼片,加入滚烫的粥或米线中食用。这种吃法,虽然保留的食材本身的味道且味道鲜美,却很容易中招!几乎所有的淡水鱼虾都可能携带肝吸虫的幼虫,其幼虫在体内被激活,一般在十二指肠内破囊而出,几小时内即可到达肝内胆管,此后便可长期在咱们的肝胆道系统里繁衍生息。与感染蛔虫不同的一点是,如果不采取药物杀灭,肝吸虫最多可在人体内存活20年之久!
大部分人感染肝吸虫病后并不知情,因为轻症感染者可无腹痛、黄疸等特异性症状,自然也不医院看门诊(这部分病人早期发现,往往治疗效果最好,只需要吃药就行)。
部分慢性感染者可出现肝内外胆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肝内小胆管普遍扩张,甚至肝硬化、胆管癌。(据文献报道,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肝吸虫病感染是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专家指出,胆管细胞型原发性肝癌在其他省份比较少见,在广东省却能经常见到)
治疗篇
肝吸虫病的治疗并不困难,抗寄生虫药物,如吡喹酮、阿苯达唑(肠虫清)等均可以有效杀死体内的肝吸虫。但其危害主要在于不知情的慢性感染(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因为服用吡喹酮等药物还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如:心律失常),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足量、足疗程完成治疗。
误区一
用醋或芥末可以消毒鱼生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专家指出,肝吸虫囊蚴在醋中可存活2小时,在酱油中可存活5小时。肝吸虫病最怕的是热,90℃以上的热水10秒钟即可杀死生鱼片中肝吸虫及其囊蚴。
误区二
白酒足以杀灭肝吸虫
高度白酒可以杀死寄生虫,那还要这些驱虫药干啥?咱总不能掩耳盗铃吧,这种心理安慰只能骗骗那些酒鬼,肝吸虫的幼虫具有囊壁,能耐受胃酸,更不用说酒精了。
误区三
有事没事找点驱虫药来吃一下,大人、小孩一块儿杀虫
这种“有杀错、没放过”的心态是不对的,治疗肝吸虫病的药物始终是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危险性,故最好由专科医生判断并排除了禁忌症后,根据公斤体重计算总量,然后分日、分次、足疗程服药,尤其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更不能乱吃药,那毕竟不是糖丸。(笔者就见过极少数病人,黄疸的时候没有解除胆道梗阻,吃药后反而黄疸逐渐加深的病人)
所以,笔者还是建议只要曾经吃过鱼生的(哪怕只有1次)(主要指淡水鱼虾)最好查个大便(多次送检:集卵法找寄生虫卵)、化验一下血(肝吸虫抗体IgG、血常规、肝功能),综合判断是否需要驱虫治疗。
最好的治疗其实是预防。预防的关键就在于,改变我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吃熟透的鱼虾……所有的海鲜、河鲜,通通要煮熟才能吃……
吃了一堆海鲜后,那么下一个问题又来了……高尿酸血症、痛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