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吸铁石,无论你多强大,只要你离我近,就会被磁化
放射技师考试资料独家整理历年真题、考点分析、名师讲解、影像资讯。
执业技师资格考试在路上,放射技师之路,你我同行。
(全文共计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6分钟)
导读:
群打卡经典汇总#上岗证#
9月9日群打卡如期而至。初步决定从9月9日开启年上岗证群打卡(为期30天,至于能否坚持下来,那就看大家的态度了),打卡地点: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QQ群(群号:)和医用设备上岗证考试QQ群(群号:)。注意:两个群功能都是一样的,请不要重复进,进一个就可以了。
打卡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大家的惰性心理,督促大家学习,养成坚持学习的好习惯。
群打卡##9.9#上岗证#
群打卡##9.10#上岗证#
群打卡##9.11#上岗证#
群打卡##9.12#上岗证#
群打卡##9.13#上岗证#
群打卡##9.14#上岗证#
群打卡##9.15#上岗证#
群打卡##9.16#上岗证#
群打卡##9.17#上岗证#
群打卡##9.18#上岗证#
群打卡##9.19#上岗证#
群打卡##9.20#上岗证#
群打卡##9.21#上岗证#
群打卡##9.22#上岗证#
CT打卡:P
一、分辨力测试
图像质量的测试方法:点分布函数(PSF),线分布函数(LSF),对比度传递函数(CTF),调制传递函数(MTF)。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某台CT扫描机的空间分辨力为15LP/cm,那么该CT应该能分辨一个0.3mm的物体(1/(15LP/cm)=10/(15LP/mm)=0.6mm/LP=0.3mm/线),或采用简单的数学式:5÷LP/cm=线径(mm)。
某台CT的空间分辨力为0.25mm,如用LP/cm表示,应为:
A、10LP/cm
B、15LP/cm
C、20LP/cm
D、24LP/cm
E、30LP/cm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CT技师上岗证考试真题里那些计算题(附解析)
二、体模测试
最基本的体模如水模、分辨力测试体模等。其中水模至少包括三种类型,直径30cm代表成人体部的水模、直径20cm代表成人头部的水模和直径15cm代表小孩头部的水模,另外还有直径10cm代表四肢的水模。
代表四肢的水模直径是:
A、50cm
B、35cm
C、20cm
D、10cm
E、1cm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一、空间分辨力:
又称为高对比度分辨力,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或每厘米的线对数(LP/cm)表示。CT的空间分辨力受两大因素的影响,CT成像的几何因素和图像重建的算法。
几何因素是指成像过程中与数据采集有关的元器件和参数的设置,它们包括X线管焦点的尺寸、探测器孔径的大小、扫描层厚、焦点扫描野的中心和探测器的距离以及采样距离。
重建算法主要是指图像重建过程中采用的不同算法(或滤波函数),如平滑(软组织)算法、边缘增强(高分辨力)算法等。
空间分辨力还受到成像矩阵大小的影响,矩阵越大,图像的分辨力越高。(教材上这里错了)
采用黑白线条体模测试以线对数(LP/cm)表示,而用圆孔体模测试则以毫米线径数(mm)表示。
扫描野不变时,采集矩阵的行和列同时增大对信噪比,空间分辨率和扫描时间的影响是:
A、增加信噪比,提高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B、降低信噪比,提高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C、增加信噪比,降低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D、降低信噪比,降低分辨率,增加扫描时间
E、降低信噪比,提高分辨率,缩短扫描时间
来源:年MR技师上岗证真题
以下哪个不受患者的体型的影响:
A、空间分辨力
B、密度分辨力
C、噪声
D、扫描FOV
E、辐射剂量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二、密度分辨力:
又称为低对比分辨力。常以百分单位毫米数表示(%/mm),或以毫米百分单位表示(mm/%)。
通常CT机密度分辨力范围为0.2%~0.5%/1.5~3mm,大多数CT机在头颅扫描时能分辨0.5%/2mm的密度差。
密度分辨力受扫描层厚、像素噪声、重建算法、光子的数量、物体的大小、物体的对比度和系统MTF的影响,其中像素噪声是主要影响因素。
像素噪声的定义是匀质水模一限定范围内CT值的标准偏差,它是匀质断面图像中像素的点与点之间CT值的随机波动和它的平均值离散的测量。噪声可通过X线的光子数量,即增加扫描条件得到改善,日常工作中采用小的层厚须加大扫描剂量,就是因为小的层厚减少了X线的光子量。
患者的体型大小也影响了射线的衰减,使到达探测器的光子数量减少,从而影响了密度分辨力。重建算法对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的影响是一对矛盾,边缘增强算法使图像的边缘更清晰、锐利,但降低了图像的密度分辨力;而平滑算法提高了密度分辨力,边缘、轮廓表现不及边缘增强算法。
颅脑CT扫描时,多数CT机能达到的密度分辨率是:
A、2%2mm
B、2%0.5mm
C、1%0.5mm
D、0.5%1mm
E、0.5%2mm
来源:年MR技师上岗证真题
关于CT的密度分辨力的论述,错误的是:
A、密度分辨率又称低对比度分辨率
B、密度分辨率与X线剂量大小有关
C、密度分辨率与噪声无关
D、增加探测器吸收的光子数,可提高密度分辨率
E、密度分辨率是表示能分辨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别的能力
来源:年CT技师上岗证真题
以上为我打卡的内容,给大家一个参考,希望大家在打卡的时候,能够把看到的内容转化成考点,想到考试如何出题,而不是仅仅为了打卡而打卡,没有突出重点。
CT打卡:P
CT的辐射防护
一、概述:
图像质量和射线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有时为了增加图像的分辨力或减少图像的噪声,我们就需要增加扫描的射线剂量,这对于诊断而言或许是有利的,但同时患者却额外多承受了X射线。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其对人体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生物效应而造成人体的伤害,与常规X线摄影相比较,CT检查的X射线量和质都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1、CT的检查为窄束X线,常规X线检查是宽束X线。在同样照射条件下,宽束X线剂量大,散射线多。
2、CT的检查射线能量高,一般都在kV以上。相比CT检查的X射线线质硬、穿透性强、被人体吸收少。
3、CT检查采用的元器件转换效率高、损失少,X线的利用率要较常规X线检查高。
4、CT机X线管的滤过要求比常规X线管高,对人体有害的软射线基本被吸收,是一束相对单一的高能射线。
患者的辐射剂量主要与辐射剂量分布有关。对于扫描剂量分配的测量,常用数学中的函数D(z)表示,D(z)是被用来描述CT扫描时患者纵轴方向任意形状射线强度的剂量。一般而言,不同CT机之间的D(z)值并不相同。
一次扫描的辐射剂量,除扫描层面内的剂量外,扫描范围外的区域也存在相当剂量的散射线。
CT受检者的剂量及防护:
对X线辐射防护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的防护除了CT机房固有的防护外,还需注意个人防护。
1、CT检查的正当化。因为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2、扫描中尽可能取得患者的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扫描。
3、扫描时尽可能让陪伴人员离开,必要时应让陪伴人员穿上铅防护衣并尽可能离X线管远一些。
4、扫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扫描野,降低扫描剂量。
5、对被检查的患者,应做好扫描区以外部位的遮盖防护。
6、定期检测扫描机房的X线防护和泄漏等情况。
DSA打卡:P
图像的合成或积分:
是一种空间滤过处理,这种合成或积分可在1~16帧图像之间,例如:积分是2,就是2帧合成一帧图像;积分是8,则是8帧合成一副图像。
积分因素越多,图像噪声越低,图像积分能有效的平滑一副图像,减少噪声的内涵。
图像合成时的mask像与充盈像的数目不必相等,但权数的总和必须是零,以保证消除静止的背景结构。
图像合成积分的特征:
1、提高信噪比;2、降低了对运动性模糊的敏感性;3、碘对比剂信号相对提高;4、使时间分辨力下降,图像变模糊;5、帧幅的积分需要增加影像处理机的存贮能力。
MR打卡:P
脂肪和骨髓具有较高的质子密度和短T1,信号强度大,T1WI和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STIR序列呈低信号。
肌肉组织质子密度明显少于脂肪组织,具有长T1和短T2,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中等灰黑信号。
韧带和肌腱质子密度低于肌肉组织,具有长T1短T2,均成中低信号。
骨皮质质子密度很低,短TR的T1WI和长TR的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
松质骨为中等信号,例如椎体,T1WI和T2WI均成中等偏高信号。
致密骨呈长T1短T2低信号。
纤维软骨组织内质子密度明显高于骨皮质,T1WI和T2WI呈中低信号。
透明软骨长T1长T2,T1WI呈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明显增加。
淋巴组织质子密度高,具有较长T1和较短T2,T1WI和T2WI均成中等信号。
气体质子密度趋于零,表现为黑色无信号区。
MR打卡:
磁共振各部位的临床检查1、DWI呈高信号的病变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胆脂瘤(表皮样囊肿);多发性硬化(活动期);急性脑梗死。
2、疑有脑转移瘤患者扫描需注意:常规横轴T2WI、T1WI外,需行增强扫描;必须行平扫,因为平扫也可判断有无出血;注射双倍或多倍对比剂可提高小病灶检出率。
3、冠状位是检查和诊断垂体和海绵窦最好的方位。
4、垂体腺瘤直径大于1cm为大腺瘤,微腺瘤直径小于1cm。其中垂体扫描层厚最佳是1~4mm。
5、垂体微腺瘤早期增强呈低信号,正常为高信号,且早期增强幅度低,正常垂体增强明显;垂体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差异明显。
6、扫描眼眶时,扫描方位是横轴位、冠状位和斜矢状位,其中斜矢状位平行于视神经,矢状斜位扫描在横轴位定位扫描。
7、若眼眶内占位病变需增强,增强扫描T1WI的所有脉冲序列均加脂肪抑制。因为眶内脂肪丰富,病变在T2WI上多为高信号与脂肪难区分,且眼外伤软组织血肿与脂肪信号混杂难以区分。
8、眼脉络膜黑色素瘤在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与一般肿瘤MR信号相反;T1WI加脂肪抑制,T2WI不加脂肪抑制。
CDFI打卡:(一天领一页,P87)
一、胆道系解剖
胆道可分为肝内及肝外两部分。肝内部分由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以及逐渐汇合而成的左右肝管组成。肝外部分由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以及胆囊组成。
1、肝外胆管:胆总管长3~4cm,直径0.4~0.6cm,肝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外缘走行,位于肝固有动脉的右侧和门静脉的右前方,下行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囊管是胆囊颈向左后下弯曲延伸形成,长2~3cm,多数与肝总管平行下降一段后再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4~8cm,直径0.6~0.8cm,胆总管依行程可分为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位于门静脉右前方、肝固有动脉右侧。
(2)十二指肠后段:紧贴在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面,位于门静脉前右侧,下腔静脉前方。
(3)胰腺段:约2/3的人穿过胰腺实质,1/3的人位于胰头背侧沟内,下行中继续向右弯曲,位于下腔静脉前方。
(4)肠壁内段:斜行穿入十二指肠降部内后侧壁,并与胰管汇合,形成膨大的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
2、胆囊: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呈梨形,长7~9cm,前后2.5~3.5cm,胆囊可划分为底、体、颈三部分。
二、检查方法及正常胆系超声表现
1、胆囊:正常胆囊轮廓清晰,囊壁亮线自然、光滑整齐,胆囊腔内无回声,后壁线明亮,后方回声显著增强。现代高频探头扫查可显示胆囊壁自外向内强-弱-强三层回声带。中间的细弱回声带较窄,代表肌层,其两侧的强回声带分别由胆囊壁的外膜和黏膜及其界面回声构成。这是胆囊结构的声像图特征。须注意增益条件适当,否则难以清晰显示。胆囊超声测量,长径一般不超过9cm,前后径多不超过3cm,正常胆囊壁的超声测量宜选择体部的前壁,其厚度一般不超过2~3mm。胆囊纵轴指向肝门,声像图表现为一条连接胆囊颈部和门静脉右支根部的线状强回声带,无论横切或纵切,这是识别胆囊解剖位置的重要标志。
2、肝内胆管:实时超声仪可以较方便地显示出位于门静脉左右支前方的左右肝管,其内径多在2mm以内,若有扩张则呈现平行管征。二级以上的肝胆管分支,一般尚难以清晰显示。
3、肝外胆管:超声显像可以将肝外胆管划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自肝门发出与门脉伴行,下段与下腔静脉伴行并延伸进入胰头背外侧。超声测量肝外胆管上段内径,正常成人小于或等于6mm,大于6mm则提示扩张,其中7~10mm为轻度扩张,大于10mm为显著扩张。后者提示肝外胆管存在梗阻性病变更有价值。
距离年上岗证考试还剩33天。
初审
蓝小明
终审
刘谷一一
为您提供第一手的考试教材,第一手的考试资讯,第一手的考试真题,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