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介入诊疗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2.介入诊疗的优势
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外科需治疗类疾病
介入治疗相对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无需开刀暴露病灶,大部分病人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损伤小、恢复快、对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小;对于目前治疗难度大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对于需内科治疗类疾病
介入治疗相对与内科治疗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3.目前我院放射科可开展的介入项目
①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治疗(TACE)
肝动脉灌注化疗术(TAI)
肝动脉插管连续滴注抗癌药物,使药物直接作用肿瘤组织内,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治疗肿瘤,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命的目的。
肝动脉栓塞术(TAE)
将导管选择性插入到肿瘤的供血靶动脉后(对血管的超选择),以适当的速度注入适量的栓塞剂,使靶动脉闭塞,引起肿瘤组织的缺血坏死。
通常采用Sei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成功后先进行诊断性肝动脉造影,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及供血情况,在已导丝导管法选择性插管至肿瘤的供血动脉。
适用: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HCC)患者,无肝肾功能的严重障碍
;肿瘤占整个肝脏的比例<70%;多发结节型肝癌;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者;门静脉主干未完全阻塞,或完全阻塞但肝动脉与门静脉间代偿性血管形成;肿瘤切除前;肝癌切除术后,预防复发。
优势: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微创;疗效确切,治疗成功者AFP迅速下降,肿块缩小;可以重复进行,诊断造影清晰,便于对比;双管齐下疗效好,毒性较全身化疗小;费用相对比较低。
②CT引导下肝脏、肺部穿刺活检术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在CT导引下对全身各部位兴趣病灶(靶病灶)经皮穿刺取得病理标本而最终获得病理诊断的非血管介入技术。因CT能清晰显示病变大小、形态、位置、坏死空洞区,能明确显示与临近血管、神经等的良好解剖关系,故可精确确定进针部位、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和脊髓等,从而大大提高了介入操作的安全性、成功率和病理准确率。
适用:临床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未能确诊的全身各部位软组织或骨性病变,尤其临床高度疑诊恶性病变者,应及时活检确诊;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前须明确组织-细胞学诊断、筛选分子靶向药或为手术提供参考依据者;临床与影像学检查意见不一致,治疗上难以决定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需进行组织定性、分型及分化程度诊断者;各种感染性及良性病变(如炎症、脓肿或结核、良性肿瘤等),需明确病原体、做药敏试验及定性诊断者;某些部位较深且解剖结构复杂,如颈、胸、腰椎手术活检困难较大者,可先采用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优势:方法简便,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较为安全;感染机会少;可在门诊于局部麻醉下进行,也不影响早期治疗。
左肺上叶肿瘤穿刺活检
肺小结节定位
肝右叶肿瘤穿刺活检
③CT引导下全身各部位积液的引流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和引流导管等器材,对人体管道、体腔或器官组织内的病理性积液、血肿、脓肿或胆汁、胰液、尿液等体液淤积进行穿刺抽吸、引流,达到减压和治疗的目的。经皮穿刺引流术常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脓肿、囊肿、浆膜腔积液、胆管或泌尿道梗阻、颅内血肿的穿刺引流。在对抽出液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和生化检测,作出鉴别诊断和指导用药的同时,还可以经引流导管进行局部抗炎、引流等治疗,达到减压、消炎等作用。
适用:全身各部位积液、脓肿引流;肝内胆管扩张引流术(PTCD);胆囊造瘘术;包裹性胸腔积液等。
肝脓肿穿刺引流
CT引导下胸腔积液引流
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TCD)
肝癌TACE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注治疗
介入诊疗新技术手段的开展,医院医疗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一方面提升了我院医务人员的综合诊疗水准,更重要的目标是服务于广大病患。
目前放射科已成功开展多例介入诊疗术,部分PTCD经过术、前术后的病例,影像与实验室检查比对,各项重要指标均有很大的改善,通过介入诊疗手段为肿瘤晚期、无法手术的病人做的最好的干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状态、减轻病痛,,提升了病患的生活品质,延长了生命。做我们力所能及的干预,给予患者最大的帮助,医院的人文关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