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肝胆、腺体、血管外科在介入导管室顺利完成一例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微创介入手术,为今后胆道梗阻微创治疗的开展开辟了新道路。
结石梗阻部位
患者范某,54岁,因反复右上腹剧烈疼痛半年,再发伴发热半天等症状,于3月12日急诊入院,由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感染性休克转入ICU抢救,靠升压维持血压,但感染严重一直不好转,急需手术解决梗阻,经多学科(ICU、介入导管室、肝胆、腺体、血管外科)联合反复讨论,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考虑患者病情危重,最佳手术方案为解除胆道梗阻及通畅引流,决定对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引流管植入术+胆总管结石取石术。
置管成功结石消失实现内、外引流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在介入导管室的紧密协作下,穿刺针精准地穿刺入患者肝内胆管,术中引流出粘稠脓血性胆汁,术后影像学评估引流管位置良好,胆总管下段结石已消失,患者病情稳定,腹痛、炎症指标及黄疸指标较前好转,复查提示胆总管扩张减轻,胆汁排泄通畅,于近日拔除胆道引流管。整个治疗过程患者轻微疼痛,既实现了梗阻胆道的引流,又实现了胆总管取石,避免了患者进一步开刀的痛苦,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益处。
拔除胆道引流管患者恢复良好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是在X线或B超引导下,利用特制穿刺针经皮穿入肝内胆管,再将造影剂直接注入胆道而使肝内外胆管迅速显影,同时通过造影管行胆道引流。主要适用于治疗不宜手术切除的危重急性胆囊炎、胆管炎等患者和老年患者,对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也可以起到胆道引流的作用,能迅速减低胆囊压力,立即缓解症状。整个穿刺过程可视、操作灵活方便、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费用低等众多优点。
皮肤术口
勇于突破的背后是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勇于承担风险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医院肝胆、腺体、血管外科不断创新和开展各项医疗技术,此次PTCD技术的开展,标志着肝胆、腺体、血管外科技术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更为广大患者的胆系疾病治疗带来了福音。
适应证
1.晚期肿瘤引起的恶性胆道梗阻,行姑息性胆道引流。
2.深度黄疸病人的术前准备(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
3.急性胆道感染,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行急诊胆道减压引流,使急诊手术转为择期手术。
4.良性胆道狭窄,经多次胆道修补,胆道重建及胆肠吻合口狭窄等。
5.通过引流管行化疗、放疗、溶石、细胞学检查及经皮行纤维胆道镜取石等。
禁忌证
1.与PTC相同,对碘过敏,有严重凝血机能障碍,严重心、肝、肾机能衰竭和大量腹水者。
2.肝内胆管被肿瘤分隔成多腔,不能引流整个胆管系统者。
3.超声波检查证实肝内有大液平面,Casoni试验阳性,疑为肝包虫病者。
临床意义
1.PTCD可以减压、减黄,缓解症状,改善全身情况,进行择期手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老年病人、体衰、全身情况差、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和重度休克者尤为适宜。
2.可经引流管冲洗,滴注抗生素,可进行多次造影。
3.通过留置导管,可以灌注复方桔油乳剂等进行溶石治疗,亦可进行化疗、放疗、进行细胞学检查,经窦道纤胆镜取石。
肝胆、腺体、血管外科团队
科室简介
肝胆、腺体、血管外科是从普通外科分出的学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学科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业务骨干先后赴医院、医院、广西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科室设有肝脏外科、胆道外科、胰腺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血管外科及综合介入科(包含血管性及非血管性介入)等7个亚专业方向。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达区内先进水平。近年来有多项临床科研成果,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诊疗范围
肝脏疾病:肝脏良恶性肿瘤、肝脏外伤,肝内胆管结石等。
胆道疾病:胆道良恶性肿瘤、胆道结石、胆囊胆管炎,胆道畸形等。
腺体疾病:乳腺良恶性肿瘤,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脾脏疾病,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血管疾病:大隐静脉曲张、静脉血栓、静脉炎、门脉高压症,腹部血管疾病,颈动脉瘤,周围动脉硬化症,动静脉瘘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