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

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薜博瑜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出版)“胁痛”、“黄疸”。

以一侧或两侧肋胁部疼痛、恶寒发热以及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版)。

①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畏寒、高热史,或伴有黄疸。

②B超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内有强光团伴声影。

③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内胆管狭窄与扩张病变,扩张胆管内有大小不一结石影。

④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肝胆管结石。

具备第l~2项可诊断,兼有第3、第4项可确诊。

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疸,三大症状中二者或二者以上者。又可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疸。血液检查提示血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呈梗阻性黄疸改变。

(二)分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疸三大症状中二者或二者以上者。又可分为梗阻型和胆管炎型。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疸。

(2)静止期:无明显腹痛、恶寒发热、黄疸,或仅有轻微腹痛,无黄疸、发热恶寒。

(三)证候诊断

1.肝胆蕴热证:右胁肋灼痛或刺痛,右胁下拒按或痞块。可伴畏寒发热,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大便干结、身目微黄。舌质微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微数。

2.肝胆湿热证:右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可伴发热,纳呆呕恶,小便黄,右胁下痞块拒按,便溏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3.肝胆热毒证:右胁胀灼痛,壮热,右胁下痞块,身目深黄。可伴烦渴引饮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舌质干红或绛红或有瘀斑,苔黄厚或焦黑或无苔,脉洪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肝胆蕴热证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柴胡、枳实、延胡、川楝子、白芍、黄芩、生大黄、半夏、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胆,化湿通下

推荐方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柴胡、黄芩、茵陈、山栀子、生大黄、白芍、半夏、生姜、枳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肝胆热毒证

治法:泻火解毒,养阴利胆

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茵陈、大黄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针灸治疗:

选穴:足三里、胆俞、日月、期门、肝俞、大椎、曲池、合谷。

方法: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五次一疗程。

(2)中药肛门滴注治疗:

选择具有清热解毒、通下利胆作用的中药经肛门滴注治疗,尤其对于暂时不能进食的患者。肛门滴注中药处方可以同口服中药汤剂,从肛管中缓慢滴入,每次约ml~ml,1~2次/日。

(三)内镜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变化及胆道梗阻情况,酌情选用鼻胆管引流、胆管支架等治疗。

(四)西药治疗

依据《中国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规范应用可做如下处理:

(1)针对症情相对较重的肝胆湿热证型和肝胆热毒证型患者,可酌情联合应用敏感抗生素。

(2)进食少或不能进食者,予水与电解质、营养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

(五)护理调摄要点

1.一般护理:发热者予物理降温,或大椎穴推拿。并教育患者出院后的继续随访、复查和评估,为肝胆管结石静止期确定性治疗的抉择,提供周密、科学、合理的前期准备。

2.情志护理:做好安抚与沟通工作,帮助患者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3.饮食护理:酌情给予低脂清淡流质或半流质。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hku.com/jbzl/116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