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可伴或不伴皮损,可为皮肤病或系统系疾病的表现,它是由多种复杂病理机制引发的症状。
瘙痒原因分类
皮肤病性(多见)
主要见于大多数炎症性皮肤病,亦可见于感染性皮肤病(疥疮、虫咬皮炎)、肿瘤性皮肤病(T细胞淋巴瘤)和代谢性皮肤病(皮肤淀粉样变)。
系统性(常见)
肾脏:慢性肾衰竭。
肝脏: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梗阻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癌、胆汁郁积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
血液系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铁缺乏症、异常蛋白血症。
神经病性(少见)
多发性硬化、肱桡肌瘙痒、感觉异常性背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精神病性(少见)
全身性瘙痒可能与焦虑症、抑郁症、寄生虫恐怖等相关。
瘙痒的局部治疗
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多种抗炎、免疫抑制作用而止痒,主要用于各种炎症性皮肤病。常见副作用为毛囊炎、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即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可干扰皮肤炎症反应中的多种细胞因子而抗炎、止痒。常见副作用为一过性烧灼感。
薄荷脑,可激活神经纤维传递清凉的感觉以减轻瘙痒,常用1%薄荷脑乳膏治疗多种皮肤瘙痒。常与薄荷脑联用止痒的还有苯酚、樟脑及冰片。主要副作用为皮肤刺激。
辣椒素(辣椒碱),可耗竭皮肤中的P物质而减轻局部的痒感,临床对照试验证明有效的疾病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糖尿病性神经病、银屑病瘙痒、肛门瘙痒、血液透析相关性瘙痒、感觉异常性背痛、肱桡瘙痒症等。病例系列或病例报告有效的包括:结节性痒疹、神经性皮炎、钱币状湿疹、水源性瘙痒症、毛发红糠疹相关性瘙痒、PUVA相关性瘙痒等。主要副作用为一过性烧灼感。
局部麻醉剂,通过阻滞神经冲动的传递减轻瘙痒,特别适用于面部及肛周,可供选择的有普莫卡因、丁卡因、苯佐卡因、利多卡因。
抗组胺药,常见外用制剂为5%多塞平乳膏,为强效H1和H2抗组胺药。主要副作用为困倦感、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润肤保湿剂,主要通过减少经表皮水分丢失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可作为特应性皮炎、干皮症、老年性瘙痒等的基础应用,常用有效制剂为尿素、甘油。
补充:炉甘石对急性期皮肤炎症所致瘙痒有一定作用。具有角质促成作用的煤焦油制剂同时也有止痒功效。外用色甘酸钠可用于过敏原或组胺诱发的瘙痒。外用水杨酸制剂等可促进其他外用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其单药也可缓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瘙痒。UVB、UBA、PUVA等照射可用于缓解瘙痒。蛇床子、苦参、黄芪等中药被认为亦有止痒作用。
瘙痒的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物,指抗H1抗组胺药物,因为抗H2抗组胺药治疗瘙痒无效。H1抗组胺药主要止痒机制为拮抗组胺释放,其镇静的副作用也可用于夜间瘙痒患者,另外,部分抗组胺药物被发现有抗炎作用,可能增加止痒作用。
沙利度胺,主要通过抑制TNF-α而止痒,也可直接阻断神经传入通路。主要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如结节性痒疹、湿疹、老年性瘙痒症。主要副作用为外周神经病、致畸。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可通过抗炎和免疫抑制而止痒,但不是止痒的系统治疗方案。
镇静催眠药,为对症治疗,可加强大脑皮质的抑制,用于夜间瘙痒明显者,可选择阿普唑仑、溴化钠等。
抗抑郁药物,可能减轻瘙痒的中枢感觉,如米氮平、帕罗西汀。
μ-阿片样受体拮抗剂,如纳洛酮、纳曲酮,可抑制瘙痒在中枢的传递,在国外多用于顽固性瘙痒患者。
补充:加巴喷丁也有阻断传入神经通路的作用,用于神经性瘙痒、多发性硬化的瘙痒等。
说明:复方甘草酸苷制剂、白芍总苷制剂、雷公藤制剂等对炎症性皮肤病的瘙痒有效,但缺乏机制研究。
皮肤护理要点
使用润肤保湿剂,预防皮肤干燥。
使用防晒剂,避免日晒及皮肤损伤。
使用温和不刺激皮肤的沐浴露。
洗澡用水温和适中,不宜过热。
避免过多使用易致痒的人工合成材料做衣物。
室内使用加湿器,避免过多使用加热器。
瘙痒部位可冷敷,避免过度搔抓。
剪短指甲,避免损害皮肤及继发感染。
皮肤科看图诊断挑战赛丨第1期参考答案
1.皮肌炎
2.难辨认癣
3.蠕形螨病
4.特应性皮炎
5.脂溢性皮炎
6.多形性日光疹
7.丹毒
8.红斑狼疮
9.酒渣鼻(玫瑰痤疮)
10.接触性皮炎
下篇预告:初探甲病
郑州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怎么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