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定康 来源: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biliarycirrhosis,PBC)是一种主要累及肝内中小胆管的进行性非化脓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血清中出现抗线粒体抗体和导致肝内胆汁淤积为特征,最终发展成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常见的症状有乏力、瘙痒、黄疸以及门静脉脉高压表现,典型生化改变是胆汁淤积性酶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浓度显著升高。既往认为该病在我国是一种少见病,但是近十余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加深,特别是大规模的体检及抗线粒体抗体检测手段的普及,使得许多PBC患者早期就得到诊断,而熊去氧胆酸的应用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但是目前有关PBC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PBC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次由于病理诊断的不足,对于临床上存在血清AKP及GGT浓度升高,但是抗线粒体抗体阴性患者的鉴别诊断尚有一定难度,而抗线粒体抗体的假阴性或假阳性也给PBC诊断带来较大的困惑;最后,在治疗方面,部分对熊去氧胆酸应答不佳及PBC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目前尚无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拟对PBC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一、发病机制
PBC的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病毒和细菌感染、自身免疫状态及环境因素等有关。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被打破,致使肝内中、小胆管上皮细胞不断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引起胆汁淤积而最终发病。但是,诱发自身免疫应答的始动因素和自身免疫耐受破坏的机制尚不清楚。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对PBC的细胞免疫研究主要在外周血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如自身反应性CD4+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与PBC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其中活化的CD8+T细胞特异性并直接破坏小胆管是PBC发病的关键步骤。因为在PBC肝脏组织的碎屑坏死的胆管细胞和肝实质内,浸润的绝大多数为CD8+T淋巴细胞;另外,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平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h17细胞可诱发严重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调节性T细胞则起到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作用,研究也表明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平衡失调与PBC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