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中心医院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供

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常在餐后发作,右上腹痛隐痛,放射至右背或右肩。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在不同部位的胆石,其形态、大小和成分等一般都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其形成的机制也是不同的,而其临床症状和病理表现也将因人而异。60%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行上腹部其他手术而被发现。当结石嵌顿引起胆囊管梗阻时,常表现为右上腹胀闷不适,类似慢性胃炎症状,但服用治疗胃炎药物无效,病人多厌油腻食物;当病人于夜间卧床变换体位时,结石堵塞于胆囊管处暂时梗阻而发生右上腹和上腹疼痛,因此常有夜间腹痛。

2、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常在脂餐后或夜间发作,主要为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少数病人还有眼白和皮肤轻度发黄。腹痛持续时间较长,呼吸和改变体位常疼痛加重,喜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并有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常伴恶心和呕吐,发热一般在38~39℃,无寒战,10~15%病人可有轻度黄疸,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并导致胆汁性腹膜炎。

3、胆囊息肉:40%的患者无明显症状,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腹痛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常有腹泻、恶心、呕吐、厌油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数患者有发热、黄疸,有癌变倾向。

4、脂肪肝:轻度脂肪肝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中度或重症患者多表现为疲乏、食欲不振、右季胁痛、恶心、腹胀等肝功能障碍症状。可伴腹痛,主要是右上腹痛,偶尔中上腹痛。

5、病毒性肝炎:患者有乏力、纳差、发热、恶心、呕吐、黄疸、尿黄等表现,流行病学、病原学检查或家族史。

6、肝脓肿:患者有不规则的脓毒性发热(高热),消瘦。肝区持续性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增剧。根据脓肿所在部位不同可以产生相应的呼吸系统、腹部症状。常有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病史。

7、肝癌:有乙肝背景或肝癌家族史。起病比较隐匿,早期肝癌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当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病情往往已属于中晚期。肝癌的典型症状,其首发症状以肝区疼痛最为常见,其次是上腹部包块。纳差、乏力、消瘦、原因不明发热、腹泻、腹痛,右肩酸痛等。

8、肝囊肿:一般小的囊肿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如果囊肿比较大,如直径达10多厘米时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压迫胃、肠出现上腹部饱胀感;压迫膈肌影响呼吸;压迫肝门部胆管可出现黄疸;多囊肝压迫使正常肝组织则肝功能受到影响。合并感染,可出现腹痛与发热;创伤性肝囊肿除了有外伤史外,可以有右上腹部疼痛,发热等;炎症性肝囊肿常见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的腹痛、发热、黄疸;肿瘤性肝囊肿可以出现腹部膨隆、腹胀、消瘦等;肝包虫性可以有过敏反应、腹痛、腹胀、腹部包快、肝大、发热、黄疸、腹水等。

9、胆囊癌:表现为1)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功能不全,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2)右上腹疼痛:80%以上患者由于合并有胆囊结石,因而表现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相似的症状,以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部放射。3)右上腹肿块:约一半的患者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肿块,多数为增大的胆囊。4)黄疸及皮肤瘙痒: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或者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进而反流入血表现为皮肤粘膜黄染,多数伴有难以缓解的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重5)发热及消瘦:约25%的患者出现发热,多由于继发胆道感染所致。晚期患者常伴有消瘦,甚至出现恶病质。

10、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绞痛和对穿性背痛,寒战、高热和随后发生的黄疸三大组症状;若胆管下端梗阻完全,胆囊管通畅,胆囊壁尚未纤维化萎缩,表现右上腹有肿大压痛的囊性包块;肝脏呈对称性、弥漫性肿大、压痛;患者表现弛张性高热,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滞的表现等一系列中毒性症状,总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若就诊较晚或未予及时有效解除梗阻,感染进一步加剧,全身毒血症和中毒性休克致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ST)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11、胆道蛔虫:1)腹痛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病人面色苍白、坐卧不宁、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但也可突然缓解。腹痛多为阵发性、间歇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疼痛过后,可如常人安静或戏耍,或精神萎靡。这种症状是胆道蛔虫病的特点。2)恶心呕吐常有发生,多在绞痛时,相伴发生,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有的为“干呕”,病人不能正常进食。3)全身症状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如并发肝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则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12、壶腹部肿瘤: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男性居多,与胰头癌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表现为黄疸、上腹痛、发热、体重减轻、肝肿大、胆囊肿大等。胰腺癌70%发生在胰头,半数病人在有症状后3月才就诊,10%的在1年以上才就诊。1)黄疸:较早出现,与腹痛同时或先后出现,进行性加重,属阻塞性黄疸,皮肤黏膜黄染较明显,可呈暗绿色,多伴有皮肤瘙痒。黄疸多数为持续性,少数病人可因肿瘤坏死呈现波动性黄疸。2)腹痛:中上腹痛见于3/4的病例,而且常是首发症状。早期部分病人(约40%)可因胆总管扩张或因胰液排出受阻导致管腔内压升高,产生剑突下钝痛,腹痛可放射至背部,常于进食后、傍晚、夜间或脂餐后加重,但不如胰头癌严重。3)间歇性寒颤、发热:常由于肿瘤破溃、胆汁淤积和胆道感染引起。特点是反复突发突止,短暂性高热伴畏寒、白细胞升高,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易误诊为胆管炎、胆石症,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无效。4)消化道症状:由于肠道缺乏胆汁、胰液,常引起消化吸收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饱胀、消化不良、乏力、腹泻或脂肪痢、灰白大便和体重下降等。由于壶腹癌部分坏死后慢性出血,以致黑便,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并出现继发性贫血。癌肿腹膜转移或门静脉转移可出现腹水。5)肝、胆囊增大:为胆管梗阻、胆汁淤滞所致,少数病人由于长期黄疸而致胆汁性肝硬化、脾肿大等。

13、急性胰腺炎:1)腹痛:急性胰腺炎多数为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的上腹痛,并多向肩背部放射,病人自觉上腹及腰背部有“束带感”。腹痛的位置与病变的部位有关,如胰头的病变重者,腹痛以右上腹为主,并向右肩放射;病变在胰尾者,则腹痛以左上腹为重,并向左肩放射。疼痛强度与病变程度多相一致。若为水肿性胰腺炎,腹痛多为持续性伴有阵发加重,采用针刺或注入解痉药物而能使腹痛缓解;若为出血性胰腺炎,则腹痛十分剧烈,常伴有休克,采用一般的止痛方法难以止痛。2)恶心呕吐:发病之初即出现,其特点是呕吐后不能使腹痛缓解。呕吐的频度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水肿性胰腺炎中,不仅有恶心,还常呕吐1~3次不等;在出血性胰腺炎时,则呕吐剧烈或为持续性频频干呕。3)全身症状:可有发热,黄疸等。发热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多一致。水肿性胰腺炎,可不发热或仅有轻度发热;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则可出现高热,若发热不退,则可能有并发症出现,如胰腺脓肿等。黄疸的发生,可能为并发胆道疾病或为肿大的胰头压迫胆总管所致。这两种原因引起的黄疸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加以鉴别。有极少数患者发病非常急骤,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出现症状不久,即发生休克或死亡,称为猝死型或暴发性胰腺炎。

14、慢性胰腺炎:表现为反复发作性、顽固性腹痛,以左上腹或上腹为主,向左肩、背腰部放射,有时发烧、黄胆、脂肪泻。有时可出现区域性门静脉(左侧)高压等。若由胆道疾病所引起者,在慢性胰腺炎发作时或间歇期,常出现胆管炎的症状、体征。由于病变程度不同,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15、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一半的患者腹痛或“消化不良”(上腹部或右上腹胀满感、腹鸣、恶心、呕吐、便秘、不耐受脂肪或腹泻等)于术后数周内出现,另一半患者于术后数月或数年内出现症状。这些症状为非特异性的,依潜在的病因不同而不同,但常包括右上腹或上腹部的疼痛,多见于餐后,呈锐痛。其他症状则可能有烧心、嗳气、呕吐及对多脂饮食不能耐受。少数患者可有严重的胆囊炎或胰腺炎,疼痛剧烈并可伴有发热、黄疸或呕吐。

16、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较轻时,甚至无症状,肝硬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症,多伴有原发病的症状,甚至可掩盖脾功能亢进本身的症状,患者可有抵抗力下降,脸色苍白,头昏,心悸,容易感染,发热,血小板减少时则有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呕血,便血),查体,脾脏可为轻度,中度及重度肿大。

17、脾囊肿:寄生虫脾囊肿以中青年多见,非寄生虫性脾囊肿以青少年多见;小的囊肿可无临床症状,常在体检B超时发现,但囊肿块增大压迫和刺激邻近脏器时,才产生器官受压症状,以左上腹不适或隐痛最多见,有时亦可累及脐周或放射至右肩及左腰背部;如果压迫胃肠道,可有腹胀或消化不良、便秘等。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ohku.com/jbzl/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