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黄疸儿与正常儿的对比图片)
新生儿黄疸的概念:
黄疸或胆汁淤积(cholestasis)是体内胆红素潴留,血清胆红素增高,而使皮肤、粘膜和脑组织等其他组织染成黄色的一种临床征象。从外观可见皮肤、粘膜黄染。
病因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黄疸程度轻,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病理性黄疸(通俗地说就是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有并发症等情况),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非常地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病理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感染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母乳性黄疸)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婴幼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治疗方案:
1、中成药: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治疗以茵栀黄颗粒或口服液,少量多次喂服或用茵栀黄注射液加10%葡萄糖液稀释一倍后静脉滴注,能使黄疸逐渐消退。
2、光疗:光疗的效果除波长外与皮肤受光面积、光照强度成正比,光照时遮盖两眼,会阴部用专用尿布遮盖,其余部位尽量暴露。光疗时间的长短要根据病因及黄疸程度、血清胆红素的高低来决定。连续照射比间断照射效果好,光疗时可有轻度腹泻绿色稀便,针尖大红色皮疹等情况,停照后会自愈。
3、阻止肠内胆红素的再吸收及时建立肠道菌群,分解肠内胆红素为尿胆原,尽快排出胎粪,可以减少肠内胆红素,防止其再吸收,从而减轻黄疸的程度。如予以口服妈咪爱或复合乳酸菌胶囊等以补充益生菌;另有人给医用口服活性炭0、75g,每4小时1次以减少肠壁再吸收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与光疗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4、酶诱导法常用苯巴比妥诱导肝细胞的微粒体提高活力,转化未结合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剂量为4~8mg/kg/日,连服4日或更久,但其作用较缓,3~7日才显疗效。
5、换血疗法或输注血浆或白蛋白主要针对新生儿溶血病治疗,比较专业,现不作过多陈述。在广泛采用光疗以后,换血已大为减少。
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病因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黄疸者,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
检查
血生化检查:血清胆红素大多数<μmol/L(15mg/dl),也可>μ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1、喂养与护理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
2、光疗
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可予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3、支持疗法
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以免加重黄疸。
4、酶诱导剂
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预防
母亲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婴儿出生后,母亲也需继续注意饮食健康,密切观察婴儿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
备注:常见的几种婴幼儿病理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婴幼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婴幼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医院诊治。
(保健部:林升春编辑)
根据《网络安全法》本文资料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
文章目的是提供科普、宣教健康科学的育儿信息知识,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在此提醒家长,宝宝的个人的医学问题需要及时就医,同医生讨论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