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我”是什么?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Hp从口腔进入人体后特异的定植于胃型上皮,定植后机体难以自发清除,从而造成持久或终身感染。Hp感染几乎均可引起胃粘膜活动性炎症,在慢性炎症活动的基础上部分患者还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一系列疾病。
“我”有多厉害?全球自然人群Hp感染率已超过50%,在发达国家感染率约为30%,在发展中国家则可高达80%。在我国,多个中心的大规模自然人群中Hp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Hp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不同国家、不同地区Hp再感染率不同,有Meta分析显示,发达国家Hp再感染率每年3%,而发展中国家Hp再感染率普遍3%,差异颇大。
人类是目前Hp感染唯一明确的传染源,现有研究中从感染患者的胃肠道分泌物、唾液、牙龈和粪便中分离出Hp,表明胃‐口、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可能的重要传播途径。亲密接触,尤其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可能是导致Hp感染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的助攻?年龄:Hp感染率与年龄有关,25岁人群的Hp感染率接近50%,35岁人群感染率60%,70岁以上的老年人感染率达80%。儿童期是Hp感染的高危年龄段,我国Hp感染获得的年龄较小,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生活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等的不同,Hp在不同的生活区域呈现不同的感染率。按地区划分,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西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其中以西藏地区感染率最高,达90%。
生活习惯及条件:Hp感染率与不同的生活习惯及条件相关。多项研究报告显示经常食用腌制蔬菜、饮用不洁水源、习惯植物油烹饪、吸烟等与Hp感染呈正相关,而食用生蔬菜、喝茶、食用大蒜等与Hp感染呈负相关
家族聚集性:有Meta分析报告父母均阳性者的子女Hp感染率显著高于父母均阴性者,子女Hp感染与父母有密切关系,呈现家庭聚集现象。一项研究调查了夫妻间Hp感染情况,发现夫妻一方Hp阳性,其另一方阳性率高达78.94%,也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我”的超能力?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其感染可导致不同结局:从无症状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不良(约10%)、消化性溃疡(10%~15%)直至胃恶性肿瘤(约1%),并产生相应临床表现。Hp感染也与一些胃肠外的疾病发生有关,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怎样才能发现“我”?侵入性方法包括组织学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Hp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镜检查如需活检,且患者无活检禁忌,临床上推荐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病理组织学检测可作为备选。
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Hp粪便抗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是临床上最受推荐的方法,具有Hp检测准确性相对较高、操作方便和不受Hp在胃内灶性分布的限制优点。
怎样才能击败“我”?Hp耐药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的Hp耐药形势更为严峻,传统三联方案根除率不断降低,《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Hp方案。此外,方案的选择应该权衡疗效、费用、潜在不良反应和药物可获得性,做出个体化抉择。
怎样才能预防“我”的到来?避免家庭性感染:Hp感染主要在家庭内传播,避免导致母婴传播的不良喂食习惯,并提倡分餐制减少感染Hp的机会,餐具定期消毒。
保持口腔健康,戒烟。
改善饮食习惯:避免喝生水、吃生的食物,同时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
经常接触的地方和物品进行消毒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胃癌高发区人群(年龄14岁),胃癌高风险个体(年龄14岁):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术后、有胃癌家族史、已证实有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生或来自胃癌高发区等均属于胃癌高风险个体,建议定期进行筛查;
重医大附三院消化内镜周末也可以预约胃肠镜,我们拥有一流的内镜专家队伍和配备国际先进的内镜设备,时刻守护您的健康!
科室设备
(1)全套OLYMPUS型系列内镜主机和内镜,具有高清晰、双聚焦放大、电子染色等功能,内镜种类包括有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
(2)OLYMPUSEU-MU2型超声内镜系统,包括大探头(线阵扫描)和小探头(环扫)以及胆道超声小探头;
(3)OMOM磁控胶囊内镜;
(4)内镜治疗配套设备:德国爱尔博高频电外科系统,日本OLYMPUSESG-型高频电刀,德国U-型激光发生器;
(5)清洗消毒设备:美国强生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国产新华内镜专用消毒系统。
专家介绍
张朋彬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共党员原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1项,承担重庆市科委课题1项。完成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5部。
擅长:消化系统疾病的血管及非血管介入治疗,内窥镜下胃肠道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每周三,周四,周五上午专家门诊。
学术任职:重庆消化专委会内镜组委员.
曾庆贵
主任医师年毕业于重庆医学院医学系无党派,医院(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现消化内科内镜中心主任,从事消化临床和消化内镜30余年,先后发表论文18篇,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项。
擅长:对胃肠及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使用内镜技术进行以下诊疗:1.运用胃镜、肠镜诊断和治疗各种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息肉、消化系统早癌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和疑难病;2.运用十二指肠镜诊断胆胰疾病和治疗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良恶性狭窄和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等;3.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功能性胃肠道疾病;4.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慢性肝病。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专家门诊。
学术任职:原重庆市医学会消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原重庆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原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学会消化专委会ERCP专业组成员
熊伟
主治医师中共党员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从事消化内科工作十余年,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先后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擅长:1.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急重症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2.电子胃肠镜检查(包括放大染色胃镜、胶囊内镜、消化道早癌筛查等)及内镜下治疗(息肉、早癌治疗(EMR、ESD)、贲门失弛缓症内镜治疗(包括POEM)、顽固性食管狭窄内镜下治疗及急诊内镜下止血(EVL,EVS及EHI))等;
3.消化系统血管及非血管介入诊治:晚期肝癌的TACE治疗,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及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综合治疗(TIPS)及胆道PTCD等。
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扫描